发挥想象力揭秘世界机制。<后篇>
石川先生(漫画家)

《萌菌物语》将细菌拟人化,而正在连载的《不惑之星》将行星拟人化,石川先生您作为作者,是否觉得它们是有联系的?

石川先生

是的。在《萌菌物语》中我描绘了一个最小的世界,但在最后一卷(第13卷)中,引入了一个“小世界和大世界其实是同一个世界”的话题。如此一来,我就想到,“下一个作品就创作一个大的世界吧”,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决定了下次的主题“宇宙”。

(摘自讲谈社刊《萌菌物语》⑬ 205页)

本来以为《不惑之星》中只有太阳系的行星出场,没想到恒星、彗星甚至于黑洞都以拟人化的形式出现,我们作为读者特别期待今后故事会怎样发展。

石川先生

关于故事梗概我可以说到最终话。我总是在决定了大致梗概之后开始连载。《萌菌物语》也有两个版本,分别是“戛然而止版”和“大团圆版”(笑)。

《不惑之星》(讲谈社刊)1-5卷,以下为续刊

故事以遥远的未来日本为背景。无色的“外部”世界的存在,是为了维持被动画角色装饰得多彩的“内部”世界。给宇宙寄信的S泽和在荒废的地球上捡拾废品的及川,在那里遇到了神秘的少女们。她们其实是太阳系的行星,因为担心卧床不起的女孩“地球”而来。在这部史无前例的行星拟人漫画中,来自太阳系外的访客接连登场。
曾经很害怕很讨厌宇宙

您以前就对宇宙很感兴趣吗?

石川先生

不,如果一定要说的话,我其实特别讨厌(笑),这是我从小时候起就最不想碰的东西。宇宙很可怕啊,真的是可怕的不得了,感觉有好多的点点,还超级遥远。每当我想到这些,就感觉要 “呜哇——”的大喊出来,所以我尽量避免去想它。

真让人意外啊,您曾经很害怕和讨厌宇宙,不过即便如此,您还是决定要画这个题材。

石川先生

有一天晚上我走在路上,抬起头,不由得思考宇宙是多么广阔啊。自己生活的世界有一半是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这让我感觉很不舒服,于是就想“可恶,画吧——!”,就是这样开始的。其实这也是源于细菌。

果然与《萌菌物语》有联系啊。

石川先生

合在一起才是“一个世界”。这并像游戏中那样存在个别的新世界,而实际上是发生在“这个世界”中的事情,但我们却没有深入地思考过,所以我想:“那不如就试试看吧”。

在细菌的世界,我们讨论的是类似酶的作用以及人类如何利用细菌之间的关系等。那么如果上升到星球这种规模的话,所谓的关联就引申为星球之间的物理规律了吧。

石川先生

从量子理论的微小程度来看,会有各种各样的细节,但从宇宙的规模来看,我感觉很多地方其实细菌和星球都在做同样的事。

之后这个话题应该会在作品中出现,其实有一种理论叫“宇宙膨胀”。这个理论认为宇宙不只是一个,而是多元宇宙,也就是说还有很多其他的宇宙同时存在。

石川先生

所以我也会思考其他宇宙是如何形成的。例如,如果去思考“圆形的宇宙”,里面就会出现特异点,然后他们会分离。就像酵母的分裂一样。我想,如果把《萌菌物语》和《不惑之星》联系起来,就很容易解释了。

这些内容也是您一开始就在学习的吧。

石川先生

那时也只能拼命看书了。一开始我完全不懂,所以我又重新读了两遍初中、高中的基础物理,但还是不行。尤其是量子力学很难理解。感觉读着读着越来越偏离了,心想:“糟糕呀,回不去了”。

但作为故事,还是相当有趣的。比如有一种现象叫“自旋”,这种理论认为,虽然在宇宙的边缘与边缘之间的信息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是不是在很远的距离上自旋着呢”。让人不由得想“这怎么可能!”。

所以才会想到也许能穿越或者瞬间移动之类的吧!

石川先生

自然科学相关的书中所讲的内容完全就是漫画(笑)。所以,我觉得反过来也能把这些内容用在作品中。

那这部作品的读者受众都有哪些人呢?

石川先生

听说对于搞科学的人来说,《不惑之星》的内容都是他们已经十分了解的事。但对于理科根本提不起兴趣的人来说,即使是关于基础物理的知识,似乎也有些困难。其实这个问题我也很苦恼,因为我也不知道作品的目标受众是谁。写或者不该写的界限很难判定。

听说之前还举办过行星总排名票选活动(人气投票)吧。

石川先生

那个举办得有些太早了。还有很多尚未登场的星球呢(笑)。

将太阳系各行星拟人化的《不惑之星》与将细菌拟人化的《萌菌物语》之间有着很多共通之处。
(摘自《不惑之星》② 2〜3页)

对了,您的本命星球(喜欢的星球)是哪一个呢?

石川先生

这个没有,我全都喜欢。

(笑)。不同的星球有着不同的个性,这些您是如何决定的呢?

石川先生

嗯——和画细菌一样,我也想尽可能地重视人类所能观察到的外观特征。至于个性,几乎都是后面才加上的,因为我们不了解的东西太多了。

至于天王星和海王星这类星球,人类也只能在远处看看而已,我可以凭着自己的想象力自由发挥。所以我不希望有什么新的发现,希望知识就停在现在。我甚至还暗自希望“NASA快灭绝吧”。开个玩笑(笑)。

酶也好,星球也好,在被人类发现之前就已经存在

在故事发生的未来地球,您描绘了一个“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对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吃的食物不同的那一幕。内部世界的人吃的是糊状的工业产品,但在外部世界,却出现了“这才是真正的肉”的东西。让人忍不住想,“原来在这个故事中也有食物的话题啊”。

(摘自《不惑之星》③ 88页)

石川先生

如果要在1000年后的电视节目中介绍我们现在吃的食物。他们说不定会这样介绍:“我们发现了1000年前人们曾经食用的神秘食谱——‘焗烤通心粉’。他们准备了谷物和动物的奶,经过各种工序后重新组合,然后加入动物肉、坚果、香料等配料,根据火候的不同,呈现不同的口感。但这些可是动物的奶和粮食做的啊,好恶心啊”。

说起来,我一直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把那些原本的材料做成通心粉、酱汁或奶酪呢,可能是因为这样会变得更好吃吧。牛奶和谷物麦片的营养成分是一样的,未来的人们是不是会觉得奇怪呢?如果把烹饪食材所需的时间和精力称为浪费,那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料理中利用了各种酶反应呢。当然是因为好吃,但是也有其他理由吗?比如让营养容易吸收等?

石川先生

其实,我感觉这些都是之后才加上去的。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好吃”。然后还有便于保存等理由吧?

比如,可能人们已经把容易吸收且对生物来说有营养价值的东西认知为美味了吧。但很难说到底哪个理由更重要一点呢。

石川先生

没错。人们吃橡子会肚子疼,但煮过之后,却变得十分可口。也许在饮食的历史长河中,人们过了很久以后才会思考“为什么”。

“为什么月亮这么辛辣刁钻呢。可能是因为一直近距离观察人类,对人类很恼火吧。也许看的时候会想“他们又来了”」(石川先生)
(摘自《不惑之星》①44页)

《不惑之星》的标题是源自“惑星”一词。古人之所以这样起名,是因为他们想:“这些星星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可思议的行动?就叫他们惑星(困惑的星球)吧”。

没错。但星球本身没觉得自己困惑了人类,所以我才给作品起了这个名字。星球们只是在按照规律活动着,倒不如说困惑的是观测星球的人类。

这又与刚刚说到的《萌菌物语》中的“细菌没有坏心眼”联系起来了。

石川先生

正是如此。星球已经存在了数亿年,它们只是在不断重复着自己的动作,就跟酶是一样的。只是因为被人类发现了,才成为了新的发现,如果酶会说话,它们可能会说:“不,我们其实一直都是这样的啊”

真的是这样呢(笑)。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每年都会发现近百种类的酶。人类一直在寻找“能帮人类做一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的酶”,不断尝试用各种方法来研究每一种微生物。即使这对人类来说是个新发现,但实际上对酶来说,自古以来就一直这么存在着。

或许今后会从宇宙中发现新的酶也说不定。

有一些微生物生活在人类认为“根本不能住”的地方,它们也一定都有着与环境相适应的酶。例如,科学家在平流层中也发现了微生物的影子。它们是从地球漂上去的,对辐射有抵抗力。而从平流层开始,随着人类的探索范围离太空越来越近,则会进行“这里是不会有从地球上来的东西的,如果有发现,就是陨石等来自地球以外的生命种子”这一类探查地球外生命的研究。

石川先生

《萌菌物语》中也出现过这种平流层的细菌。“海底火山和平流层中也有细菌哦”。

(摘自《萌菌物语》① 217页)

石川先生

我当初写漫画的时候,也发现了一些即便在强烈辐射的严苛条件下,DNA也不会被破坏、能够一直繁衍子孙的细菌。我想着这些是以后才能研究到的细菌吧,然后,我就自己稍微发挥了一下我的想象力。

“最终还是要靠微生物”

关于特意去恶劣的环境中寻找酶这个事情,听说天野的研究所里有一群“捕酶猎人”。小酶同学,能详细说说这些人都是做什么的吗?

捕酶猎人们从世界各地的土壤中收集微生物,寻找可能对人类有用的酶。就好像是邀请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一个个面试它们,比如问“你有能在这种环境中生存的能力吗?”然后再将微生物放置在一个比较恶劣的环境中,迫使它们必须发挥某些功能才能生存,然后再来判断是否“能从中获得能让它们活下去的新能力”。

就是这样,通过不断的探索来寻找有望解决课题和尚未被发现的酶。

石川先生

我不小心想象出了一个很残忍的画面:把细菌放到恶劣的环境中,只给它“你一定能在水中造出钻石吧?”的选项,如果造出来了,就说“哎呀,你不就是可以造钻石的酶嘛!”。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中世纪的“猎杀女巫”的场景。把女人浸在水里后,说:“如果是女巫,她就会浮在水面上,不会死。如果死了,就说明她不是女巫,而且我们也不会有事! ”。不过尽管用了这样的方法,却还是一个女巫都没找到。

《纯洁的玛利亚》(讲谈社刊)共4卷
以石川先生的想象力描绘的中世纪欧洲,教会和战争统治着人们。在“百年战争”的时代,有一位名叫圣母玛利亚的魔女。她带着梦魇,在战场中用强大的魔法击溃英法两国军队,这个“最强魔女”的真实愿望,是“让战争从世界上消失”。这就是同时向战争和大天使米迦勒不停进行挑衅的魔女玛利亚的传说。

我觉得这和最后结局只有死路一条的残酷的猎杀女巫的做法完全不同。因为捕酶猎人们对细菌是一直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的.....其实,天野还为细菌修了一座墓,叫“菌塚”。细菌们除了每天为我们提供有用的酶之外,当我们艰难寻找抗生素治病时,也会在恶劣的环境中与我们合作,所以为了对它们表示感谢,我们特地建了一个墓碑来纪念和感谢细菌们无私的奉献,每天都会进行参拜。

位于天野公司的天野山庄境内的“菌塚”。“在日本,人们相信细菌也是有生命的,或者说是有灵魂的,而对此海外的客人都感到很惊讶。所以有远道而来的外国客人时,我们都会带他们来参观菌塚”(谈・天野宣传部)

石川先生

猎杀女巫的活动,从一开始就以杀死她们为目的,所以完全不一样呢。

(《纯洁的玛利亚》② 148〜149页)
细菌的小小世界,星球的大大世界,还有人类的世界里石川先生分别描绘了不同的场景。

我曾在国外的研究机构看到过他们给实验用小白鼠建造铜像,但连细菌这样的生物都认为它们有着自己的生命,让人感受到一种质朴的日本特色。

正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才会有像《萌菌物语》,描绘细菌也有灵魂的故事。在寻找对世界有用的酶的研究者中,有一位非常杰出的老师曾经说过:“最终还是要依靠微生物”。

石川先生

啊,果然!

学习就能发现有趣的地方

石川先生,今天我们聊了酶的功能和酶的可能性,您的感想如何呢?

石川先生

感觉充满了无尽的可能性,发现得越多,我们的生活就越便利。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能让人局部减肥的酶”也会成为现实吧。

有可能是使用了微生物,而并不是通过酶本身,但如果是让肠道内的细菌变好、肠道通畅,进而健康减肥的想法,或许可以快速实现。我相信一定有这样的酶可以帮助这些微生物工作,实际上也有很多人正在研究这样的酶。

通过采访,充分了解到石川先生充满了探索精神,并努力学习,希望通过作品传达所学到的知识的热情。

石川先生

我不是编制教材,而是在画漫画,所以画得还是很开心的。一些专家们说出来会被批评的话,我可以通过我的漫画随意提起,这点让我很轻松。

通过学习,能发现不少有趣的地方。如果明白了这一点,也许就能把“酶是什么”这样一个难题也可以轻松解开。我还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个关于相对论的讲座,结果在座的人中,对内容理解得最好的人,竟然是一个五岁的孩子。

我不是编制教材,而是在画漫画,所以画得还是很开心的。一些专家们说出来会被批评的话,我可以通过我的漫画随意提起,这点让我很轻松。

通过学习,能发现不少有趣的地方。如果明白了这一点,也许就能把“酶是什么”这样一个难题也可以轻松解开。我还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个关于相对论的讲座,结果在座的人中,对内容理解得最好的人,竟然是一个五岁的孩子。

石川先生

觉得乐在其中的是我们这些画漫画的人。不过这种漫画还是要依靠研究者们,请大家务必今后也继续研究下去。我们就是靠大家研究的精华来吃饭的(笑)。

感谢您还给研究人员加油鼓励。今天非常感谢。

■天野的感想

我们的员工中有人说“我的孩子是石川先生作品的忠实粉丝,买了《萌菌物语》的全套漫画,我也都看过!”。非常感谢石川先生通过这些吸引人的故事,向大家展示了一个,我们研究人员所熟悉的微生物和酶的世界。
在最新作品《不惑之星》中,石川先生也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了各种有关爱因斯坦的思想实验等。爱因斯坦总是思考一些歪理,却又能把“如果是这样那就应该是那样”这些融合到他的相对论中,并由此完全改变了物理学的世界。
通过漫画故事来描绘这样的研究世界,真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

酶活跃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我们正在探寻它们全新的可能性。
在本栏目中,我们会与“小酶同学”一起探访如今活跃在各个领域的人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