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的术语辞典
在这里,
我们将酶的各种作用整理成了
简单易懂的术语词典。
酶由存在于自然界的
氨基酸所构成,
是一种安全环保的催化剂。
另外,还能在平稳的温度和压力下
顺利提升各种化学反应的速度,
具有节能的优势。
正因如此,
作为一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存在,
酶正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酶能帮助解决哪些课题呢?
希望大家在阅读的同时,
也能不断展开自己的想象。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α-淀粉酶
a
淀粉酶最早于1833年从麦芽中被发现,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淀粉酶中存在作用不同的多种酶。1924年,库恩(R.Kuhn)从胰腺提取液的淀粉中发现了具有强糊精化能力的淀粉酶,并将其命名为α淀粉酶。
这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酶,其主要用途涵盖糖浆和葡萄糖生产中的液化工艺、酶解糊精的生产、高麦芽糖浆的生产以及面包制作等多个领域。
许多α淀粉酶已经从微生物、动物和植物中被发现,特别是Bacillus属的α淀粉酶具有很高的耐热性,被应用于淀粉糖化工业。
“液化酿造”法是1980年代研发的日本酒制造新方法,将蒸米直接放入配备搅拌器的装置中,加入水和白米使其吸水,添加耐热性α淀粉酶,加热至酶的最適温度(70-80℃),从而同时实现白米的α化及淀粉的液化。在传统的日本酒生产工艺中,使用固体状的蒸米作为原料,但在“液化酿造”中,则使用流动性优异的液化米,因此通过搅拌可以更容易实现均匀化。因此,通过精确的温度控制可以实现发酵,从而能够设计出优质的酒质。
许多α淀粉酶已经从微生物、动物和植物中被发现,特别是Bacillus属的α淀粉酶具有很高的耐热性,被应用于淀粉糖化工业。
“液化酿造”法是1980年代研发的日本酒制造新方法,将蒸米直接放入配备搅拌器的装置中,加入水和白米使其吸水,添加耐热性α淀粉酶,加热至酶的最適温度(70-80℃),从而同时实现白米的α化及淀粉的液化。在传统的日本酒生产工艺中,使用固体状的蒸米作为原料,但在“液化酿造”中,则使用流动性优异的液化米,因此通过搅拌可以更容易实现均匀化。因此,通过精确的温度控制可以实现发酵,从而能够设计出优质的酒质。
淀粉和糖原等由葡萄糖链状连接而成,其链内部的α-1,4糖苷键可被一种内切型淀粉酶随机切断,该酶被称为α淀粉酶(别名:液化酶)。α淀粉酶通过水解淀粉等物质,生成低聚糖和糊精。
α-葡萄糖苷酶
a
1958年,哈尔瓦森(H.Halvorson)及其团队首次从酵母中分离并报道了α-葡萄糖苷酶。由达尔奎斯特(A.Dahlquist)等人在1960年首次报告该酶存在于动物组织中;由胡贝尔(R.E.Huber)等人在1973年首次报告该酶存在于昆虫中。
目前,在人体内已发现至少5种α-葡萄糖苷酶,这些酶作为消化酶发挥着重要作用。该酶在底物高浓度条件下能够催化糖转移反应,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低聚糖的工业生产。在食品方面,该成分被证实能够使米饭更加松软可口,因此常被用作煮饭的改良添加剂。
此外,在医疗领域,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已成功应用于临床治疗。现已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糖尿病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止双糖分解为单糖的过程,从而抑制其被人体吸收,最终达到控制血糖水平的效果。研究发现,诸如多香果、肉豆蔻、鼠尾草和百里香等香料中,含有能够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成分。
此外,在医疗领域,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已成功应用于临床治疗。现已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糖尿病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止双糖分解为单糖的过程,从而抑制其被人体吸收,最终达到控制血糖水平的效果。研究发现,诸如多香果、肉豆蔻、鼠尾草和百里香等香料中,含有能够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成分。
糖苷酶是一种酶的总称,它可以分解各种含糖化合物(包括葡萄糖)中的糖苷键,该酶是分解糖苷键的酶的个别名称。α-葡萄糖苷酶是一种能够水解含糖化合物中α-1,4-葡萄糖苷键的酶。大多数生物体内都含有该酶,它在生物体内扮演着产生能量的重要角色。因为麦芽糖也会被分解,因此该酶又被称为作麦芽糖酶(maltase)。
β-半乳糖苷酶
b
关于β-半乳糖苷酶的发现,最早可追溯至1889年,当时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的拜耶林克(M.W.Beijerinck)曾报告称利用发酵微生物从酵母中发现了该酶。但后来这一结果被否定,于1894年由菲舍尔(E. Fischer)重新发现了β-半乳糖苷酶。
该酶属于食品工业中重要的酶之一。通过该酶分解奶乳或乳制品中的乳糖,可以在不添加砂糖的情况下增强甜味,防止乳糖的再结晶,避免冰淇淋的口感变差。此外,该酶的转移反应还被应用于以乳糖为原料生产低聚半乳糖(GOS)的工艺。GOS是一种功能性低聚糖,可增加消化道内的双歧杆菌,具有调节肠道作用,在日本已被认证为符合规格标准的特定保健食品。GOS耐热耐酸,广泛应用于各种食品中。
β半乳糖苷酶是通过水解乳糖分子中的β 1,4糖苷键,将其分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的酶。因为它能分解乳糖,因此也被称为乳糖酶。
该酶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可以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多种不同的来源中分离出来。
该酶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可以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多种不同的来源中分离出来。
β-淀粉酶
b
淀粉酶最早于1833年从麦芽中被发现,是一种分解淀粉的成分,随后研究发现淀粉酶中存在多种作用不同的酶。1924年库恩(R.Kuhn)从麦芽中发现了一种糖化力很强的淀粉酶,并将其命名为β-淀粉酶。
该酶可以从红薯、大麦、小麦、大豆等中发现,其作为在高等植物中广泛分布的酶而闻名。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发现工业上有用的微生物来源酶。
β淀粉酶是一种外切型淀粉酶,它从由葡萄糖链状连接而成的淀粉分子的非还原性末端开始,以麦芽糖为单位逐步分解α-1,4糖苷键。淀粉由α-1,4-葡萄糖苷键直链聚合的直链淀粉和由α-1,6-葡萄糖苷键分支的支链淀粉组成,该酶将直链淀粉几乎100%分解为麦芽糖。但是,在淀粉的α-1,6键之前反应会停止,生成巨大的糊精分子。使用淀粉生成麦芽糖时,如果仅使用β-淀粉酶的话,麦芽糖含量约为40%,但先用α淀粉酶分解淀粉后再使用该酶的话,麦芽糖含量可提高至55%左右。
β-葡萄糖苷酶
b
最早的报告可追溯至1837年,由德国化学家李比希(J.Liebig)从杏仁种子中发现。
存在于小肠粘膜中的β-葡萄糖苷酶被认为可以分解食物中的植物来源的糖基化物。大豆中的异黄酮成分具有促进健康的功效,然而在大豆加工食品中,异黄酮是以β-葡萄糖苷键与葡萄糖结合的糖基化物形式存在的。研究表明,小肠粘膜中的该酶能够分解大豆食品中的异黄酮,使其得以释放并被人体吸收。
此外,人体中存在一种名为戈谢病的遗传性疾病,其病因是β-葡萄糖苷酶的先天性缺失。戈谢病的病因在于体内缺失一种名为葡萄糖脑苷脂酶的β-葡萄糖苷酶。为了治疗该疾病,人类已经开发出了补充葡萄糖脑苷脂酶的疗法。
此外,人体中存在一种名为戈谢病的遗传性疾病,其病因是β-葡萄糖苷酶的先天性缺失。戈谢病的病因在于体内缺失一种名为葡萄糖脑苷脂酶的β-葡萄糖苷酶。为了治疗该疾病,人类已经开发出了补充葡萄糖脑苷脂酶的疗法。
β-葡萄糖苷酶是一种能够水解糖类的β-糖苷键的酶。它广泛存在于微生物、高等植物、动物的肝脏、肾脏、小肠黏膜、蜗牛的消化液等中,但其底物特异性因来源而异。
D- 氨基酰化酶
d
1978年,有报告称从放线菌Streptomyces olivaceus中首次分离出D-氨基酸酰化酶。随后,人们开始对源自Pseudomonas属和Alcaligenes属的D-氨基酸酶展开深入研究。
D-氨基酸中的D-蛋氨酸、D-苯丙氨酸主要用于抗生素等医药的原料。
有报道称,D-氨基酸与记忆、学习等大脑高级功能、及与精神分裂症和阿尔茨海默病密切相关,因此其生理功能、及在疾病中的作用备受关注。
D-氨基酸在众多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前景备受期待,而通过D-氨基酸酰化酶合成D-氨基酸的技术将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有报道称,D-氨基酸与记忆、学习等大脑高级功能、及与精神分裂症和阿尔茨海默病密切相关,因此其生理功能、及在疾病中的作用备受关注。
D-氨基酸在众多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前景备受期待,而通过D-氨基酸酰化酶合成D-氨基酸的技术将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合成化学领域中,D-氨基酰化酶应用于通过光学拆分制备D-氨基酸的工艺。 D-氨基酰化酶属于水解酶,加入到N-酰基(D,L)氨基酸时,可以选择性地合成D-氨基酸。
D-氨基酰化酶仅对D-氨基酸产生特异性反应,而对L-氨基酸不反应,因此表现出其优异的立体选择性。
D-氨基酰化酶仅对D-氨基酸产生特异性反应,而对L-氨基酸不反应,因此表现出其优异的立体选择性。
淀粉酶
d
1833年,法国化学家佩恩(A. Payen)与帕索兹(J. Persoz)从麦芽中首次分离出一种能够分解淀粉的物质,并将其命名为Diastase。这是人类首次分离提纯的酶。该酶被命名为淀粉酶是在1898年酶命名规则提出之后。1894年,高峰让吉先生开发了以小麦麸皮为原料的曲菌来源的淀粉酶制造方法,并发明了消化酶制剂——高峰淀粉酶。
淀粉酶广泛应用于淀粉糖化、食品加工、酿造工艺、工业脱糊剂以及消化类药物的原料制备等多个领域。
酿造日本酒时,会选用淀粉酶生产率高的曲霉作为种曲,这种种曲被称作“发芽”。“发芽”是将曲霉在撒有木灰的蒸米上培养繁殖后,经干燥处理制作而成。早在平安时代(794~1185年),日本便已出现了专门从事种曲经营的商家。
酿造日本酒时,会选用淀粉酶生产率高的曲霉作为种曲,这种种曲被称作“发芽”。“发芽”是将曲霉在撒有木灰的蒸米上培养繁殖后,经干燥处理制作而成。早在平安时代(794~1185年),日本便已出现了专门从事种曲经营的商家。
淀粉酶是一种能够将淀粉(糖类)分解成糖的酶。它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在人体中主要从胰腺、唾液腺、腮腺分泌。淀粉酶根据其作用机制,可分为内切淀粉酶与外切淀粉酶两大类。淀粉的结构由葡萄糖分子链状连接而成,内切型淀粉酶切断链的内部,外切型淀粉酶切断链的末端。人体消化过程中,两种淀粉酶相互配合,高效分解淀粉,将其转化为能量。
蛋白酶
d
最初发现的蛋白酶是1783年意大利的斯帕兰扎尼(L. Spallanzani)发现的胃液中的胃蛋白酶。斯帕兰扎尼将自身的胃液滴在牛肉上进行实验,发现胃液中含有分解蛋白质的酶。该酶于1825年由德国的施旺(T.Schwann)命名为胃蛋白酶,并从1907年开始正式研究。
蛋白酶存在于许多生物中,尤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许多生物中。该酶在动物体内作为分解肉类的三大关键消化酶之一而闻名。此外,微生物中用于日本酒制造的曲霉和用于纳豆生产的纳豆菌会产生蛋白酶。
蛋白酶的应用范围广泛,被用于日本酒、纳豆等发酵食品、氨基酸提取物等调味品、以及医药品等工业原料的生产。此外,它还作为肉类的软化剂销售。虽然人们通常认为分解是其主要目的,但它也有相反的用途。例如,在奶酪的制造过程中,乳蛋白的凝固也是蛋白酶的作用结果。乳中的蛋白质被蛋白酶部分分解后,形成大块凝集并分离,从而形成奶酪。
蛋白酶的应用范围广泛,被用于日本酒、纳豆等发酵食品、氨基酸提取物等调味品、以及医药品等工业原料的生产。此外,它还作为肉类的软化剂销售。虽然人们通常认为分解是其主要目的,但它也有相反的用途。例如,在奶酪的制造过程中,乳蛋白的凝固也是蛋白酶的作用结果。乳中的蛋白质被蛋白酶部分分解后,形成大块凝集并分离,从而形成奶酪。
蛋白酶是一种能够水解蛋白质和多肽的酶。蛋白酶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选择性地切断由多种氨基酸排列结合的蛋白质或多肽中特定氨基酸序列的(高底物特异型)酶,另一种是无选择性地进行切断的(低底物特异型)酶。
酵母提取物酶
j
酵母提取物作为调味料的用途开发始于20世纪初,并于20世纪50年代投放市场。最初采用的是酵母自身所含酶的自消化工艺,后来为了提升产品的差异化,逐步引入了能够增强风味成分的核酸酶和脱氨酶等酶制剂。
酵母核酸被核酸酶和脱氨酶处理后,可以生成5'-肌苷酸(鲣鱼干的鲜味)、及5'-鸟苷酸(香菇的鲜味),从而增强鲜味。
按照上述方法生成的酵母提取物在食品加工行业中,比化学调味料更便宜,且容易产生独特的风味,因此被应用于许多加工食品中,如面汤、拉面汤、速食食品等。
此外,还有作为营养补充食品销售的酵母提取物。
按照上述方法生成的酵母提取物在食品加工行业中,比化学调味料更便宜,且容易产生独特的风味,因此被应用于许多加工食品中,如面汤、拉面汤、速食食品等。
此外,还有作为营养补充食品销售的酵母提取物。
生产啤酒酵母或面包酵母的酵母提取物时,有时会使用核酸酶和脱氨酶来提高呈味核苷酸5'-肌苷酸、及5'-鸟苷酸的含量。
木聚糖酶
m
美国的惠斯勒(R. Whistler)等人于1955年发表了关于木聚糖酶的首篇报告(J. Am. Chem. Soc. 77, 1241–1243)。
该酶除了用于改善面包面团的加工性能、咖啡和植物油的提取外,还被用于提高青贮饲料和谷物的消化率。在工业领域,它也用于造纸工业中木浆的无氯漂白。
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生物乙醇生产领域中,与纤维素酶并列的木聚糖酶改良研究备受瞩目,相关研究正通过新型酶的探索、及蛋白质工程技术改良不断取得进展。
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生物乙醇生产领域中,与纤维素酶并列的木聚糖酶改良研究备受瞩目,相关研究正通过新型酶的探索、及蛋白质工程技术改良不断取得进展。
木聚糖酶是一种能够将木聚糖分解成木糖的酶。木聚糖是一种由D-木糖通过β-1,4键连接形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它与木质素和纤维素共同构成细胞壁中的半纤维素。因此,木聚糖酶能够加速细胞壁的分解过程。这种酶存在于以植物为营养源繁殖的微生物中,但在哺乳动物等动物中并不存在。
葡聚糖酶
p
在酶的分类上,葡聚糖酶还包括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它的发现可以追溯到这些酶的发现(淀粉酶:1833年,纤维素酶:1911年)时期。
β-葡聚糖因构成细菌、真菌、酵母、燕麦、大麦等谷物细胞壁的天然成分而闻名。分解β-葡聚糖的β-葡聚糖酶能够溶解丝状菌、酵母和细菌的细胞壁成分,因此在植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工业应用中,该酶被应用于酵母提取物生产、啤酒生产工艺中的过滤效率的提高,以及饲料消化促进剂。
葡聚糖酶是一种酶的总称,它能够水解由葡萄糖构成的多糖——葡聚糖,生成葡萄低聚糖或葡萄糖。葡聚糖可分为α葡聚糖和β葡聚糖。被称为普鲁兰酶的葡聚糖酶能够分解典型的α葡聚糖普鲁兰。
葡萄糖淀粉酶
p
该酶是1949年由京都大学食品科学研究所的北原觉雄发现的。
葡萄糖淀粉酶可以直接从淀粉中生成葡萄糖,因此在工业上用于葡萄糖的生产、酿造等工艺中。源自根霉菌(Rhizopus)的葡萄糖淀粉酶无需蒸煮淀粉即可高效发挥作用,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无蒸煮发酵等工艺中。
葡萄糖淀粉酶是由日本主导研发的酶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将西方麦芽糖化与包括日本在内的东方糖化曲原理进行对比研究的阶段。以该酶为核心,日本在糖类生物技术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并开发出利用α-淀粉酶与该酶进行淀粉糖化生产葡萄糖的工业化方法(1959年)。
葡萄糖淀粉酶是由日本主导研发的酶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将西方麦芽糖化与包括日本在内的东方糖化曲原理进行对比研究的阶段。以该酶为核心,日本在糖类生物技术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并开发出利用α-淀粉酶与该酶进行淀粉糖化生产葡萄糖的工业化方法(1959年)。
葡萄糖淀粉酶是淀粉酶的一种,从淀粉分子的非还原性末端开始,以葡萄糖为单位逐步分解α-1,4糖苷键的酶。由于该酶还能分解支链淀粉中含有的α-1,6键,因此部分该酶的淀粉水解葡萄糖的比率能达到约100%。该酶广泛存在于丝状菌中,但在植物、及动物界尚未发现。
葡萄糖脱氢酶
p
微生物(Aspergillus)来源的葡萄糖脱氢酶可以追溯到1937年。这是由日本研究人员小仓(Ogura Y)等人报告的。
在工业应用方面,该酶可以替代葡萄糖氧化酶在诊断药物领域起到血糖值传感器的作用。葡萄糖氧化酶的优点是对葡萄糖具有较高的底物特异性,但其会受到溶解氧的影响,从而影响测量结果。葡萄糖脱氢酶在葡萄糖氧化过程中不与溶解氧发生电子传递,因此作为血糖传感器具有优异的性能。另一方面,其对葡萄糖的特异性比不上葡萄糖氧化酶,因此我们还在不断研究新款酶制剂。
葡萄糖脱氢酶是一种通过电子供体作用于葡萄糖,并将葡萄糖转化为葡萄糖-δ-内酯的酶。它与葡萄糖氧化酶完全不同,它不会产生过氧化氢。
该酶存在于哺乳动物(如牛、羊、狗和猫)的肝脏中,据推测具有营养传感器、及促进生存因子的功能。该酶也存在于微生物中,源自微生物的酶应用于工业领域。
该酶存在于哺乳动物(如牛、羊、狗和猫)的肝脏中,据推测具有营养传感器、及促进生存因子的功能。该酶也存在于微生物中,源自微生物的酶应用于工业领域。
葡萄糖氧化酶
p
葡萄糖氧化酶最初是由哥本哈根大学的植物学家德特勒夫·穆勒(Detlev Müller)在黑曲霉和青霉中发现的一种抗菌活性成分。随后的研究发现,只有在葡萄糖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抗菌活性,并于1928年报告称发现了该成分中的葡萄糖氧化酶。1949年报告了它是一种在氧气存在下将葡萄糖转化为葡萄糖酸的酶。
该酶在食品和诊断药物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在食品用途中,其作为去除氧气、及葡萄糖等目的而被应用。
在诊断用途中,由于其对葡萄糖具有高度特异性,因此可用于血糖值的定量测定。其中,常见的是糖尿病患者使用的简易版自我监测血糖仪,该血糖仪,在绝缘基底上配置有电极和酶反应层形成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在诊断用途中,由于其对葡萄糖具有高度特异性,因此可用于血糖值的定量测定。其中,常见的是糖尿病患者使用的简易版自我监测血糖仪,该血糖仪,在绝缘基底上配置有电极和酶反应层形成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葡萄糖氧化酶是一种将葡萄糖氧化并转化为葡萄糖-δ-内酯和过氧化氢的酶。葡萄糖氧化酶可以从各种微生物中发现。除了微生物,人类还发现蜜蜂咽头腺分泌该酶,其存在于蜂蜜中,并作为天然防腐剂发挥作用。葡萄糖氧化酶在含有葡萄糖的蜂蜜表面将空气中的氧气还原为过氧化氢,从而起到抗菌剂的作用。
糖苷酶
t
1837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J.Liebig)从杏仁种子中首次提取出苦杏仁酶(emulsin),这一发现被视为该领域的开端。后续研究发现,β-半乳糖苷酶作为β-葡萄糖苷酶的一种,是其中的主要成分。
植物的叶片、花朵和果实等组织中,挥发性香气成分通过与糖形成糖苷键结合,以糖苷形式储存,从而防止香气成分挥发。这些糖基化物在成熟或发酵过程中被该酶分解并释放出香气成分。比如,乌龙茶和红茶等发酵茶特有的香气,是在该酶的作用下,被分解的糖基化物释放香气成分而产生的。
糖苷酶是水解糖苷键的酶的总称。该酶存在于所有生物体内,它既存在于细胞内,也存在于细胞外。自然界中的碳水化合物以糖分子的形式存在,糖分子之间或糖分子与另一个有机化合物分子之间通过糖苷键结合在一起。因此,一般认为该酶参与营养吸收。
脱乙酰几丁质酶
t
1911年,法国植物学家诺埃尔·贝尔纳(Noël Bernard)首次发现并报告了兰花球茎提取物中的抗真菌活性成分包含的酶。这是全球首篇关于脱乙酰几丁质酶的报告。
几丁质是构成霉菌、蘑菇等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构成成分。因此,该酶有望开发成一种酶农药,用于抑制危害农作物生长的昆虫和霉菌的繁殖。事实上,土壤中栖息着能够分泌几丁质酶的放线菌,这些微生物能够分解镰刀菌等植物病原菌的细胞壁,有效抑制其生长繁殖。此外,通过施用蟹壳和壳聚糖可以促进这种放线菌的繁殖。在人体中,该酶被认为与生物防御机制有着密切关系。
通过该酶分解壳聚糖所制得的氨基葡萄糖,是一种很有前景的保健食品成分。补充氨基葡萄糖有助于减缓软骨磨损,促进关节活动更加灵活,从而有望改善关节疼痛,相关实证研究正在深入进行中。
通过该酶分解壳聚糖所制得的氨基葡萄糖,是一种很有前景的保健食品成分。补充氨基葡萄糖有助于减缓软骨磨损,促进关节活动更加灵活,从而有望改善关节疼痛,相关实证研究正在深入进行中。
脱乙酰几丁质酶是一种能够切断几丁质糖苷键的水解酶。几丁质由N-乙酰葡萄糖胺分子链状连接而成,是虾蟹等甲壳动物以及昆虫等生物外骨骼(壳)的主要构成成分。该酶广泛存在于昆虫、甲壳类、真菌类,以及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多种生物体内。
酰化酶
x
1952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伯恩鲍姆(Birnbaum)等人在猪肾脏提取液中发现了氨基酰化酶活性,并对此进行了报告。
L氨基酸的工业生产已广为人知。该酶通过水解化学合成的N-酰基-DL-氨基酸,仅生成L-氨基酸。相较于其他方法,这种方法在制备高光学纯度L氨基酸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该方法首次尝试将酶进行固定化应用(1969年),这一创举不仅开创了固定化酶技术研究的先河,更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工业化的固定化酶生物反应器应用范例。
酰化酶又被称为酰化氨基酸水解酶、N-acyl-L-amino-acid amidohydrolase,它通过催化作用把N-乙酰化氨基酸水解为游离氨基酸和醋酸。该酶负责在细胞内通过蛋白质分解产生的乙酰化氨基酸的分解。基于此作用,其被认为是肾脏移植后长期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具有参与抑制肾细胞和肝细胞的癌症的可能性。
该酶广泛分布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已经可以从各种生物中提取该酶,并明确了其酶化学性质。
该酶广泛分布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已经可以从各种生物中提取该酶,并明确了其酶化学性质。
脂肪酶
z
脂肪酶是从生理学研究中发现的。1844年,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C.Bernard)发现胰液具有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的作用,从而揭示了脂肪酶的存在。之后,1896年法国生理学家亨利奥特(M. Hanriot)在血液中发现了一种能够分解单丁酸甘油酯的物质,并将其命名为脂肪酶。
脂肪酶不仅能分解甘油的脂肪酸酯,还能通过逆反应,进行脂肪酸酯的合成和交换反应。这种逆反应应用于油脂的改性工艺及工业原料的生产。在此过程中,有时会在有机溶剂中进行反应,因此需要具备对有机溶剂的耐受性。此外,脂肪酶还被应用于消化药物和洗涤剂的配方中。
血液中的脂肪酶也可以作为疾病诊断的指标。在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囊肿等胰腺疾病患者中,其血液中的脂肪酶浓度会升高。特别是急性胰腺炎,如果发现得晚,可能会危及生命,因此在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中,测量血液中脂肪酶浓度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
血液中的脂肪酶也可以作为疾病诊断的指标。在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囊肿等胰腺疾病患者中,其血液中的脂肪酶浓度会升高。特别是急性胰腺炎,如果发现得晚,可能会危及生命,因此在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中,测量血液中脂肪酶浓度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
脂肪酶是一种水解脂质的酶。特指能够分解甘油三酯(甘油的脂肪酸酯)并释放出脂肪酸的甘油三酯脂肪酶。甘油三酯作为食用油脂与饮食生活密切相关,而脂肪酶是消化液(胰液)中含有的一种消化酶,负责脂质的消化,并在多种生物细胞中进行脂质分解。
脂肪酶的词源是由希腊语中表示脂肪的“lipos”和最初发现的酶“Diastase”中的“ase”组合而成的。
脂肪酶的词源是由希腊语中表示脂肪的“lipos”和最初发现的酶“Diastase”中的“ase”组合而成的。
酯酶
z
在脂酶中,脂肪酶的发现可追溯至1844年,由法国著名生理学家贝尔纳(C.Bernard)首次发现。这一发现被视为酯酶的首次发现。
该酶可以用来分解化学物质废弃物,其用途也备受关注。目前人类已开发出多种新款酯类化合物,其中一部分被用作聚合物产品,如塑料瓶,但这类聚合物物质很难自然降解,因此促进其分解的酯酶开发正积极推进中。酯酶在新型化学物质的生产、及废弃物降解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其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展。
酯酶是水解酯的酶的总称。它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将酯类分解成酸类和醇类。(※在酯酶中,能够水解油脂的酶称为脂肪酶,而油脂是由甘油与脂肪酸形成的酯类)。另外,蛋白酶对肽(酰胺)键的分解反应与酯键的水解反应非常相似,因此也有许多蛋白酶具有酯酶活性。
该酶是一种水解酶,其在光学活性有机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与不使用酶的化学方法相比,由于该酶的高底物特异性,副产物较少,因而被视为一种极具前景的优化方法。
该酶是一种水解酶,其在光学活性有机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与不使用酶的化学方法相比,由于该酶的高底物特异性,副产物较少,因而被视为一种极具前景的优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