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一个盘子上再现自然界的活动。<后篇>
Thomas先生(厨师)
想在一个盘子上再现自然界的活动。<后篇>
文/神吉 弘邦 摄影/MOTOKO
text_Hirokuni Kanki photos_MOTOKO

刚才您给我们展示了与鲣节类似的“蔬菜节”,也让我品尝了使用麴做成的料理。Thomas先生您觉得麴的有趣之处在哪里呢?

Thomas先生

麹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应用非常广泛这一点。它的应用范围之广,多到无法知道全部的种类。
麹能够打开完全不同的风味世界,美好到令人难以置信。我甚至认为麴所产生的作用本身,就可以被称为“料理”。

INUA试验厨房的墙壁和窗户上到处都能看到反复试验制作菜品时的情景。

想必您有时是使用普通调味料来调味,有时会使用麴来改变风味,那么您有没有过,觉得“这里一定要用麴才行”的瞬间?

Thomas先生

不同的味道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就说一个最简单易懂的例子吧。我们现在正使用名叫“米麹菌(Aspergillus oryzae)”的麴霉制作着“麦麴”。制作完麦麴之后,再用食用油来腌渍,让麦麴的味道转移到食用油中。

这可是我们最擅长的!酶会破坏麦子的结构,让其中的成分更易渗透出来。这样食用油就很容易沾上麦麴的香气。我们会分解不同食材所拥有的美味成分,让其变得更加美味,或是变成稍微不同的性质。

Thomas先生在料理中会怎么使用这种食用油?

Thomas先生

这种经过麦麴调香的食用油最棒的地方,就是虽然没有咸味、甜味和酸味,但却能像味噌或酱油一样,呈现出复杂而深邃的味道。用在简单的一盘蔬菜中,不需再添加酱油、盐和味噌,就能凸显蔬菜本身所具有的自然风味,让鲜味富于变化且更加复杂。
对于我们而言,麴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调味料,完全可以说是一种食材了。

试验厨房里装饰着的从图鉴中取下的米麹菌,十分可爱。

Thomas先生

也介绍下制作麦麴的装置吧。就是这里的7台“发酵器”。它们可以分别设定合适的温度和湿度。

看上去和冰箱很像,但温度有的显示28℃,有的显示60℃。

Thomas先生

你听说过主产地在青森县的“黑蒜”吗?麦麴的制作要领和那个一样,首先用3天时间慢慢发酵,再将完成发酵的新鲜麦麴装到真空袋里密封。下一步则与发酵的时候不同,要将麦麴放回高温的发酵器内。这样麦麴就会变成褐色。

这是“褐变反应”吧。就是酶发挥作用,让食材分解产生的糖和氨基酸发生反应形成褐色成分。味噌还有酱油的颜色也是因为这个反应才产生的。这种反应还被称为“美拉德反应”。

Thomas先生

我们将“变黑的麦麴”做成糊状,拌入冰淇淋中做成甜点提供给客人。这是刚刚做好的风味冰淇淋,请尝尝看。

以牛奶和生奶油为原料制作的简单冰淇淋。Thomas先生特地为我们用冰淇淋机在现场进行了制作。

口感绝妙,柔软度和温度就不用多说了,感觉就像以前在哪里吃过的“味噌冰淇淋”一样,很清爽,还带着一种淡雅的咖啡香气。实在是太好吃了,惊艳到我了!

厨师的工作,就是重现食材的最佳状态。

您是在什么时候注意到发酵的深奥之处的?

Thomas先生

我是在丹麦的“noma”工作时,第一次有了对麴和味噌的体验,所以应该是2012年的事情了。

Thomas先生在《noma的发酵指南》(角川书店)中也有所登场。

Thomas先生

“发酵”说起来简单,但我想很多人都还没有意识到是什么在发酵。比如说,咖啡也好,巧克力也好,其实都属于发酵食品,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么说起来,其实很多人都早已被发酵所俘虏了啊。

欧洲原本就有使用麴或发酵的料理方法吗?

Thomas先生

发酵的饮食文化有奶酪、熟食(生火腿、香肠等肉类加工食品)、酵母面包、酸奶等奶制品、啤酒及阿夸维特酒(以土豆为原料的蒸馏酒)。
但我并没听说过麴。虽然在欧洲,也会在奶酪上种霉菌,或稍微用霉菌处理一下肉类,但我没见过像日本那样用大豆、麦子等谷物发酵的例子。

发酵器中等待出场的食材们。

Thomas先生

我来到日本后,去秋田的新政酒造(造酒公司)时,他们告诉我,就算用了相同的麴菌,但处理麴的环境稍有不同,便能产生多种多样的风味。
比如说温度、湿度,当然还有加热方法。从低温开始然后提高1度进行发酵,或是从高1度的温度开始然后调低温度,这样出来的成品都会不同。这真的是很棒的工作啊。

我们还想问一些有关您工作的问题。在纪录片《noma东京 世界第一的餐厅登陆日本》(导演:Maurice Dekkers)中,Thomas先生您曾经说过“我想知道当我们的美学与新文化发生碰撞会诞生什么”。请问这里的“美学”是指什么?

Thomas先生

我自己的美学,是尽可能地重现大自然、自然界中发生的事情,并将其运用到料理中。

香辛料和干货的收藏也有很多。

Thomas先生

我曾经去过挪威的北极圈。我的潜水员朋友潜入海底捕捞竹蛏,然后在船上帮我开壳直接生吃。当然竹蛏还是鲜活的。
当场吃到的新鲜竹蛏的味道真的是格外鲜美。或许也有人不能接受,但那种鲜活的口感和味道,那种甘甜,还有大海孕育出的咸味,在四周白雪皑皑的环境中品尝这种美味,是无法在餐厅中重现的。但我觉得,我们可以提供近似这种体验的料理。

从刚采集的新鲜食材中,真的能感受到大自然本身的味道呢。

Thomas先生

尽管也有些例外,但要是想在食材的最佳状态下进行品尝,90%都必须要去到当地才能实现。送到餐厅里的食材,品质总是会有所下降。我们之所以会去到处调研,目的就是想了解食材的最佳风味。
比如说,请试着想象一下,长在树上的番茄充分地晒了3天太阳。加上不下雨,果实就会失去水分变得有点干,下午4点左右把它摘下来尝尝看。
日晒会让番茄比我们的体温更暖些,口感甘甜、多汁,带有酸味,有果肉感。手中会留下藤蔓的香气。像这样吃到的番茄,也许就是“最佳的番茄”吧。

暑假时从田里采摘的番茄。应该有很多人都记得番茄所带有的某种“青梗味”吧。这种刚采摘的新鲜味道,当然也与我们酶有关。

Thomas先生

我作为厨师,希望把收到的食材风味提高到这种“最佳状态”。具体能提高到何种程度,就要看我们的本事了。
我自己有一个标准,如果能几乎接近这种状态,就能提供给客人,达不到的话就不能提供给客人,所以有时候也会有挫败感。真正觉得可以提供给客人品尝的时刻,简直少之又少,这种境界很难达到。

能感觉到Thomas先生正在利用麴菌的作用,努力重现新鲜采摘的蔬菜的鲜嫩和刚刚捕捞的鱼贝的鲜美。

接下来您还想进行哪些挑战?

Thomas先生

关于使用发酵和酶,我有个很大的梦想,这个梦想与废弃食品有着很深的联系。我想很多人都听过“堆肥机”这种机器吧,它能够利用酶的力量将废弃食品变成具有营养价值的土壤。
我的梦想,就是将来有一天,人类能够完全地理解发酵和酶分解的机制,不仅能将废弃食品做成土壤,还能做成富含营养价值和维生素的食用糊状物——“发酵糊”。如果能做成这种发酵糊,再将其送到饱受饥饿之苦的人们手中,那就再好不过了。

真的是很伟大的梦想呢……请让我们用酶的力量来为您提供帮助!

真的很棒啊。除了酶和发酵,您还有什么其他的梦想吗?

Thomas先生

首先,我自己想要做的事,是“不断给他人带去灵感”。其次,则是“教育”,说是教育也许有点夸张了,但我希望能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传授给他人。最后,就是“希望通过食物和饮料让更多人感到幸福”吧。
我认为这3者是很好的组合。因为这不仅仅是为了客人,我相信也一定有益于我们的工作伙伴。

Thomas先生时而掺杂着幽默地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对于料理的热忱。

今天听了您的话,让我感到您是一位非常尊重大自然的人。请问您的这种想法是从孩提时代就存在了吗?还是在您成为厨师后才培养出来的?

Thomas先生

我从小时候起,就很喜欢在自然中玩耍。但小时候或者十几岁的时候,并不是有意识地想要与大自然连接在一起,而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对大自然的敬意和感恩,都是在我成为厨师,开始做料理后慢慢领会到的。

厨师真的是很棒的工作啊。我们酶作为烹饪家族的一员,也想不断提升自我,为料理贡献力量!

■天野的感想
此次听了Thomas先生的话,他对发酵和料理的热诚及探究心,让我们深感钦佩。
平时我们也一直在和酶打交道,在听Thomas先生讲述时,有很多话题都可以让我们联想到“肯定是这种酶在起作用吧”,真的非常有意思。
比如说,酶可以让3种左右的风味元素翻倍成10倍、100倍,使其变得非常复杂。而这种变化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如果要用调味料来做同样的事情,则需要数百种的调味料。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很佩服他能够如此熟练地运用麴菌所拥有的酶的力量。
希望我们也能有机会品尝一下Thomas先生创作出的新料理,并在他今后为梦想努力之时,为他提供帮助。

酶活跃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我们正在探寻它们全新的可能性。
在本栏目中,我们会与“小酶同学”一起探访如今活跃在各个领域的人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