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的自然观给予科学的启示<前篇>
近藤诚一先生(近藤文化/外交研究所代表、前文化厅长官)
本网站以“神奇的微观世界”为标题,介绍着用肉眼看不见的酶的作用。这世界除了可以用科学进行说明的事物以外,还有很多肉眼看不见的东西。例如,在世界各地孕育而生的“文化”。文化与人心息息相关,是推动世界的动力。近藤诚一先生曾在国外长期担任过外交官职务,为了探讨如何通过思考文化差异来深化从科学中获得的见解,我们专访了近藤诚一先生。
文/神吉弘邦 照片/桑岛维(怪物制作所)

近藤先生是日本首位外交官出身的文化厅长官,为了拜访他,今天我们来到了他创办的“近藤文化/外交研究所”。步入该研究所,我们被大学教授研究室般的平静氛围所包围,那氛围是书架上看似有趣的书籍带给我们的。

哇,我发现了一本郑重其事地探讨“宝可梦”的书!

近藤诚一先生

如果想要更好的了解对方,最好的方法是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全面进行分析。我书架上的书籍之所以种类繁多,是因为经常收到赠书。以往,我习惯于对书籍进行分类,但现在喜欢随意摆放。在我们意想不到的瞬间,偶然发现相邻的书之间,其内容互相有关联时,会觉得很有意思吧。

近藤诚一先生/1946年出生于神奈川县。曾担任第20任文化厅长官。197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教养学部教养学科英国科专业。1972年进外务省工作。1973年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历任日本驻美国大使馆参事官、日本驻美国大使馆公使、外务省经济局审议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副事务长、外务省广报文化交流部部长等职。2006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本政府代表部特命全权大使,2008年任日本驻丹麦特命全权大使,2010年至2013年任文化厅长官。如今创立近藤文化/外交研究所。2016年获得瑞宝重光章。著有《密涅瓦的猫头鹰与明天的日本》《外交官的菜单:文化与美食的外交随笔》(均由镰仓春秋社出版)等多部著作和论文。

研究所的房间里,除了书籍,还有一些从世界各地收集到的“面具”等的工艺品,以及绘画、书法等的艺术作品。

近藤诚一先生

这幅书法作品由日本书法家紫丹所创作。这作品之所以有趣,是因为在已蕴含意思的文字中,又注入了作者的情感。此外,这幅书法作品不仅墨迹美感,就连“留白”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她曾经举办过一次有趣的个人作品展,在此展中,人们在参观时,可以感受留白的魅力。她将平面书法立体化,呈现出了“书法雕刻”效果的作品,当时连周围的空气也衬托出了留白效果。

如果您向国外人士说明这些效果,他们会有哪些反应?

近藤诚一先生

欧洲也有叫做calligraphy的书法艺术,讲究写出美妙的手写体。其实欧洲人对书法同样抱有浓厚的兴趣,当他们看到留白作品时,会赞叹道“真了不起”。不过他们更多的是赞叹“字变得立体了,真神奇”。即便我说明留白的深层意思,对他们来说,不容易立即理解。他们认为留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东西,是作品体现之外的无用部分。
然而,日本则非常重视留白。在日本,不但音乐如此,而且言语之间的不同“间隔”所传达的意蕴也会有所差异。对日本人来说,几乎“看不见、听不见的交流”非常重要,所以对此很讲究,我觉得这才是日本文化。

原来日本人很重视看似透明的留白或间隔。

近藤诚一先生

确实如此。虽然它不具备形状或颜色,但它确实“存在”。英语中所谓的空白(void)或空间(space)指空无一物的空间,被理解为不存在。但在日本文化中,它是某一种的存在,并非不存在。

文化是“看不见的存在”

天野酶制剂公司的社长说,当他听完近藤先生的一席话,受益匪浅。当时近藤先生讲道:“科学知识固然对商业和研发有所帮助,但在人生重要的抉择时刻,只有涉猎历史、人文等非科学领域知识的人,才能真正把握好自己的未来。”

那么,首先想请您谈一谈“文化是什么?”

近藤诚一先生

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与酶一样,属于“看不见的存在”。例如,地区共同体或家族代代之间相传的文化。文化与人心息息相关。人心也是看不见的存在,它既不是心脏,也不是大脑,即使将其分解,都找不到任何的分子或原子。我们都会去扫墓或参拜纪念碑,但那里既没有人心,也没有生命。虽然无法预知未来,但以现代的科学方法还无法分析人心。
为了表达“看不见的人心”,丰富多彩的表现主义艺术随之诞生。不管是著名的艺术品,还是业余爱好者用泥土制作的茶碗,这些作品的深处均蕴藏着人心。

我们看不见他人内心的情感波动,比如激动、紧张。

近藤诚一先生

确实如此。人类社会由看不见的存在构成,例如爱情、怨恨、悲伤、希望等等。
我举个例子,日语中的“看”这个字,它不仅仅是依赖于眼睛捕捉物理信息的意思,还可以是不依赖于视觉的情况,例如“看穿比赛对手的策略”或“看透恋人的内心”等。

也可以理解为“推测”或“想象”的意思,类似于所谓的第六感。

近藤诚一先生

人有“五感”:除了刚提到的视觉,还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我们通过五大感官接收外界信息。然而,人类的认知有限,如同冰山一角。我们的眼睛仅接受感知光线的反射信息,耳朵也无法听到所有音域的声音。

近藤诚一先生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通过显微镜可以看到那些用肉眼看不见的东西,也可以通过IT技术与身在远方的人进行交流,但这些技术也具有其局限性。我们往往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无论是电子显微镜还是太空望远镜,随着科学工具的进步,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以前看不见的东西。

近藤诚一先生

科学的重要意义在于拓展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边界,使我们看到或听到更多的东西。但无论工具多么发达,我们永远无法完全理解森罗万象。然而,有一部分人却认为“看不见的东西不存在”,这一思维方式是人类极大傲慢的表现。
如果缺乏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我们迟早会犯大错误。我觉得,人类可能已经犯下了错误,但是重要的是,我们依旧相信,正因为有些东西看不见,它才如此美妙。

西方理性主义如果过度发展,终将会破坏自然界

近藤先生在著作和演讲时提道:“理解人类五感的局限性,并对自然界的未知事物怀有敬畏之心,可谓是日本文化”。

近藤诚一先生

西方人中,尤其是以现代理性主义文明为荣的欧洲人,盛行着“人类中心主义”。这一类思想起源于笛卡尔的经典名言“我思故我在”,他强调的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性,从而对自我意识之外的一切事物区别看待。
人类观察自身以外的存在时,先提出假设,然后进行实验,如果其结果符合假设,我们就会客观地理解为“啊,原来自然界是按照这些规律运行的”。这种方式塑造了现在的西方文明,分子生物学和宇宙火箭也是由此诞生。

近藤诚一先生

在西方哲学思想中,“主”与“客”的二元论是一种常见的思维模式,但实际上有很多事物不能按照这个理论区分。例如我们前面讨论过的“看不见的存在”,对于习惯了二元论的西方人来说,这些内容不容易理解。然而,日本人认为人类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因此二元论与日本文化的观点之间存在本质的差异。

为什么日本人有着这类思维方式呢?

近藤诚一先生

我觉得这与气候和风土有着很大的关系。日本列岛的气候相对温和,而且四季分明,春天里鲜花盛开;秋天里收获各种美食。但有时也会发生大地震、火山喷发或台风。我们受自然界的摆布的同时,也从自然界获得滋养。
归根结底,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日本人知道:即便从自然界遭遇不幸,但终将从自然界获得回报,因此我们与大自然抵抗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应该与自然界和谐共处。或许正因如此,日本才孕育出了这种全面认知自然、完全接受自然的思维方式。相比之下,西方则采用了二元论。他们将通过增强科学技术的力量,从表面上克服了自然界的限制。我们也可以从这方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说明。

京都的曼殊院里有一座供奉微生物的“菌塚”,它用来纪念生产酿造酒、酱油和味噌时曾使用的细菌。天野酶制剂公司的科研人员非常理解建立菌塚的想法,因为他们在日常研究中牺牲数亿甚至数兆的细菌。
但是,如果邀请国外客户去菌塚参观的话,大家的反应各不相同。其中大部分的欧美客户对此不容易理解。然而,来自中国或其他亚洲国家的客户则与日本人的想法接近,容易产生共鸣。

近藤诚一先生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我们从自然界获得生命的源泉,人的生命也离不开酶的作用。当细胞变老后,身体就会不断地将其排出体外,使其进入自然循环。虽然生物学揭示了这些过程,但在过去,人们并不了解它的原理。
日本人一直默认着这些观点,即使在日本没有通过科学实验客观地进行过分析。其中原因或许跟日本人从未经历过民族存亡的危机有关,在自然变迁中日本人相对平静地生存了下来。

近藤诚一先生

西方理性主义催生了现代科学,它通过舍弃人类看不见或无法理解的事物,更专注于可理解的部分,并利用其中的规律使生活更加便利,所以这个方法很有意义。但如果过度发展,终将会破坏自然界。西方人认为:自然界仅仅是一种材料,它对人类来说也仅仅是资源而已。这种过于偏向的思想在西方人中越来越明显。
日本文化中有“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一观念,日本人一直尊重自然规则。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合理运用西方理性主义的科学方法的话,未来社会将会获得平衡发展。

酶活跃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我们正在探寻它们全新的可能性。
在本栏目中,我们会与“小酶同学”一起探访如今活跃在各个领域的人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